沧海映雪,诗歌背后的千年故事20


沧海映雪,是元代诗人吴澄的千古名句,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海天盛景。这句诗出自吴澄的《芦山》一诗,全诗如下:```
芦山孤拔渺天涯,万古空苍挂月华。
古寺寒危半夜钟,海天寂寂水苍茫。
沧海映雪松声寒,白鸟翩翩过夕阳。
百尺潮头云雾起,千波逐浪雪飞扬。
```

这首诗描绘了芦山壮丽的景色和苍茫辽阔的气势。开篇两句写芦山孤高挺立,直插云霄,千年以来始终屹立不倒,仿佛挂在空中的明月。第三句写古寺在寒夜中敲响钟声,在寂静的海天之间显得尤为凄凉。第四句写海天广阔无垠,苍茫深远。第五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描绘了沧海映雪的壮观景象,松涛阵阵,白鸟翩翩,夕阳西下,给这幅壮丽的画卷增添了一抹生机。第六句写海潮涌动,云雾升腾,形成了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结尾两句以夸张的笔法,描绘了千波逐浪、雪飞扬的壮丽景象,进一步烘托出芦山的巍峨和海天的壮美。

沧海映雪的典故最早出自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欧阳修在文中写道:“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这句诗描写了山间四季不同的美景,其中“风霜高洁”一句,暗喻了沧海映雪的景象。欧阳修认为,在寒冷的冬天,沧海中洁白的冰雪反射着阳光,形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让人心旷神怡。

沧海映雪的意象在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成为一种寄托作者情感和理想的象征。如唐代诗人李白在《清平调词三首》中写道:“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这句诗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和高贵,将其比喻为从瑶台仙境走下来的仙女。李白用“云想衣裳花想容”来形容杨贵妃的美丽,而“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则暗示了杨贵妃是天上仙女下凡,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沧海映雪的意象在这里被用来象征作者对美好事物和理想境界的向往。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时,曾被太上老君关进了八卦炉中炼化。但孙悟空在八卦炉中忍受了七七四十九天的炙烤,不仅没有被炼化,反而练就了火眼金睛。当孙悟空从八卦炉中出来时,他看到天空中一片红光,以为是太上老君追来了,连忙拔下一根毫毛,吹了一口仙气,化成了一座山挡住太上老君。太上老君见了,笑道:“泼猴,你做甚么?”孙悟空答道:“老君,你炼我不成,还要来打我,我做这座山挡你。”太上老君哈哈大笑,说道:“你这泼猴,胆大包天,竟然敢挡本座的路。”孙悟空说道:“老君,你若是不走,我就撞死在这座山上。”太上老君见孙悟空如此执拗,只得绕道而行。孙悟空的这座山后来被称为“火焰山”,而孙悟空在八卦炉中练成火眼金睛的典故也被称为“沧海映雪”。

沧海映雪的典故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文化内涵。沧海指的是广阔无垠的大海,而雪指的是纯洁、高洁的事物。沧海映雪就是将大海的广阔和雪的纯洁结合在一起,象征着一种博大、高洁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状态,也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体现。

2025-01-05


上一篇:淘宝图片外链网:一站式解决图片外链需求

下一篇:花粥空间外链:深入了解歌词背后的含义